荖葉是胡椒科的藤類植物,或稱為「蔞葉」,其藤謂荖藤亦可食。荖葉藤本,建株蕭毛。雄穗長7.5~15cm,雌穗懸垂,長3~12cm,在台灣常栽培其莖、葉與花序,用以和檳榔嚼食。葉可供嚼食,有辛辣味。

一般說來,荖葉的苗可在台東或永靖買到,屬於蔓藤的荖葉,必須靠竹桿攀沿,荖葉和荖花的種植,有一點相同,就是蔓藤長到相當高度,必須將蔓藤拉下,埋入土裡,讓荖葉重新再發芽,這樣的葉子才多。荖葉每年都要入土一次,只是葉子會一年比一年小,如果照顧得好,一棵荖葉活上五十年沒問題,通常一分地可種三千棵。

台灣種植荖葉的主要地區有三處,一是荖葉的家鄉永靖鄉;一是屏東社皮村;另一是台東縣太麻里、知本、卑南,這裡也是是荖葉的大本營。三地以台東出產的荖葉最佳,顏色綠得發亮,葉厚且辣,採收的荖葉,可放半個月不爛,所以台東荖葉的價格最高。因為產量多,可供應全台灣,台東農民兩天不採收荖葉,全台灣的檳榔攤,就沒有葉子可用。

荖葉種下多久可以採葉,這就要牽扯到農民所買的苗,如果買一年生的細苗,至少一年才能採收。如果是兩年生的粗苗,半年後就可收成。每株荖葉有十~十二個分枝,當每枝有四片葉子時,可以採兩片,荖葉採收後,必須再施肥、噴藥及灌溉,十~十五天後才可以再採收。
文章擷取自 http://victorian.fortunecity.com/goya/47/binlang2.htm

荖荖葉栽培葉
栽培
一、栽培管理
1.施肥:荖花荖葉本屬胡椒科(Piperaceae)熱帶永年生植物。野生狀態下以攀附岩壁或大樹皮型態存活。根系大部份裸露氣生。其本身對氮肥需求量原本不高,集約栽培後,自小苗起即可施用尿素、豆餅之類的高氮肥料。其本身「落藤」的習式更增加土面下根系分佈的範圍;在高氮肥的施用下,短短六個月內其生長快速,莖粗葉大,但往往挨不過一個雨季。今年,筆者和多位南部農友曾比較同一時期栽植的荖花園,在雨多潮濕的氣候下,尿素等氮肥施用多的荖花園遠比少施者感染疫病、黑腐病和露菌病者的比率高得多。最主要原因是過多的氮肥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。若於四、五月種植的小苗,最好於六個月內少施氮肥,俟根系密了以後,隔年春天可配合榖殼和苦土石灰施用低氮肥料。施用天然有機肥如雞糞、牛羊糞時,務必經過醱酵腐熟,過程以儘量不傷害到根部為原則,依照荖花荖葉的天然習性,在目前的柱立式的栽培形態下,施肥方法若能以高位自動噴灑方式,不但有助於地上部根系的生長和吸收,即使滴落土中的養份和水份仍可供地下根系利用,更無施肥過當之憂。市面上販賣的肥料種類很多,最近也有荖花荖葉專用肥料出現,農友們選用時宜以低氮為原則。
2.水份:所有荖花荖葉農友都知道園裏土壤不能太乾,但淹水太久根系則易腐爛,導致全株死亡。自田間溝渠引水灌園的方式是不適宜的的,病菌、線蟲常可由水的傳送自病區帶入健區,種下病因。灌概水位亦不能高過根基部。如以黑色塑膠水帶點滴方式給水則較佳。
3.通風:荖花是雌雄異株的,其授粉以風為媒介。園中雄株不足或分佈不均以及通風不良都易造成授粉不全,果實畸形的現象,是以四周籬笆不能太密和太高。

二、病蟲害防治
  1.黑腐病:這是種細菌性病害,一般在葉片上的病徵是自葉尖或葉緣開始黑腐,病斑周圍有黃暈(halo)出現,農友們通常稱之為「水臭」。此病在雨後濕度高的荖花及荖葉園中都會發生。而今年最令農友們頭痛的「黑骨」病,也是由此種細菌引起,在莖部上起先是一點點長橢圓形的黑斑,繼之擴大連合,最後整個莖部變黑,有時以節為界限。黑色斑點並無擴展向莖部中心的情形,僅在表皮約0.2㎜(公厘)厚處。然嚴重時甚易折斷乾枯。此病發生輕微時,在荖花荖葉園可先摘除所有病葉,加以銷燬,切勿棄置園中地上或拋入河渠,以免再成為感染源;再施以抗生素(黴素)或銅劑。至於「黑骨」的情形最好能於陽光弱、溫度較低時噴用銅劑加以防治,以免藥害。本病害係屬細菌性病害,可由風雨水滴飛濺和水流傳染,故若能砍除嚴重病枝、摘除病葉,先去除已有感染源,注意下雨前後噴灑防治細菌性藥劑,當可達防治效果。
  2.線蟲病:在荖花的栽培上,根瘤線蟲對農友們的威脅頗大;它的危害一如人體中的寄生蟲,是漸進的,慢性發作的。罹患根瘤線蟲的荖花植株,先是根部形成腫瘤,繼而因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,使根系腐敗。植株根系受損後,水分及養份之吸收遠不及健株,地上部漸漸出現了葉子黃化、脫落之病徵,嚴重時全株死亡。根瘤線蟲病害是線蟲病害中最顯而易見的,農友可以肉眼檢視根部而得知。線蟲之侵害根系亦常造成其他病菌如疫病等的複合感染。線蟲為害的荖花植株在春夏生長旺盛期有生機回復的趨勢;俟秋風一起,病徵即出現,往往拖不過隔年雨季。

參考資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世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